短訊
據悉,蘋果正在和一家韓國公司商談用于 Apple Car的FC-BGA的供貨問題,韓國公司已經和 Apple Car開發者進行了FC-BGA的樣品,并且已經通過了最初的質量檢測。
Apple相信,韓國公司在其他高附加值的基材方面有很強的競爭能力,因而能夠快速提高FC-BGA基材的國際競爭力。
蘋果造車經歷一系列波折
此前,蘋果造車項目之前已有9名管理人員跑路,包括蘋果電池系統工程經理、雷達系統首席工程師、硬件工程經理、以及前項目負責人。
而就在1月24號,蘋果再次傳出消息:一位名叫Joe Bass,曾經在蘋果工作7年的蘋果造車首席工程項目經理,出走到Meta(前Facebook)公司任技術項目管理總監。
去年,蘋果還曾強硬地要求中企寧德時代以及比亞迪兩家汽車電池制造商赴美建廠并成立相關團隊。面對這個外界并不看好的造車項目,寧德時代以及比亞迪一口回絕了蘋果的要求。
據悉,蘋果打算嚴選供應商,最快在今年內展開全面開發。其中SK能源與LG化學已經與蘋果接洽。
此次接洽的又是韓國公司
此次這家FC-BGA公司,又是一家韓國公司。究竟是何種原因使得蘋果接二連三的選擇韓國公司呢?
蘋果作為美國本土企業,似乎并不響應“美國制造”的號召,其供應商遍布全球,是一家“產業分散化,產品集中化”的代表型企業。其供應鏈還會根據自身需求而不斷變化,如之前國內企業歐菲光就被踢出了果鏈。
蘋果造車選擇韓國企業,也算是抓住了時機。當下國產電動汽車正是蓬勃之時,蘋果自然不會首先選擇中國供應商,日本有日本本土汽車企業派系,想打入日本不是很容易(特斯拉與松下合作4680電池)。歐洲有德國寶馬、大眾、奔馳、法系雪鐵龍、標致等老牌車企把控地盤,很多供應商與這些車企是長時間的合作關系。
韓國,實際上是一個汽車制造強國,其汽車生產能力并不差,且擁有完整產業鏈。但是近年來韓國汽車在國際市場連連折戟,這導致韓國汽車銷量不佳,產量減少,供應商紛紛尋找新的出路。蘋果正是抓住了這一時機,積極與韓國車企合作,以較低的成本、較高的質量服務于Apple Car項目。此時的Apple Car項目,若是有韓國汽車相關企業參與,那么筆者相信,這距離車輛定型的終點更近了一步。
蘋果造車項目會順利嗎
如同華為、小米入局造車,蘋果加入造車大軍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造車,造智能汽車,這個市場在國內都已經是近乎無底洞的存在,如果蘋果放眼美國、歐洲,這將是一片無比廣闊的市場。
伴隨著美國重新加入巴黎協定,減少碳排放已經被各國列入相關發展計劃,美國包括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歐洲各國,包括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最終也會面臨碳排放的制約問題。屆時,世界市場將會有大批量的燃油車換代為電動汽車。
蘋果借助其移動設備的影響力,可以借此擴大其電動汽車市場,如果移動端與電動汽車平臺打通,屆時又將帶動一波蘋果產品的消費。所以蘋果造車,蘋果認為它必須成功。假如蘋果造車成功,這將會是蘋果公司向前邁進的一個標志性的里程碑。
蘋果一定會不遺余力地推進其造車計劃,即使它會晚一年,三年再發布。不管蘋果的造車團隊換兵換將,蘋果也會砸錢研發企圖擠入龐大的汽車市場。
結語
各個企業,包括手機廠商,趨之若鶩般地投入造車行業,本質還是因為造車利潤太高。此前報道小米手機將每部性價比手機利潤控制在5%以內,以量占領市場;當今國內一部智能汽車的利潤更是在20%以上,換作是蘋果,借助其品牌效應,我們甚至無法想象其單車利潤。
如果蘋果造車成功了,能否成為第二個“特斯拉”呢?讓時間來證明一切吧。
52RD.com 微博關注:http://weibo.com/52rd 微信關注:admin_52RD推薦 | 熱評 | 熱門 | MORE> |